茶博會本為茶葉博覽會之縮寫,是各產茶區及一線城市為推動中國茶葉產業的盛會,雖然近年來各地茶博會越辦越多,但信陽茶葉網發現茶博會越辦越偏離其本身宗旨,茶葉類相關產品往往占不到茶博會的一半比例,反之各類的玉石珠寶、藥材酒類、紅木字畫等占很大份量,茶產品為配角的雜貨鋪模式已經初顯,若僅僅打著茶博會之名而組織一個吸引眼球的活動那大可不必,雜貨鋪亂狀值得舉辦方的深思。
茶博會:全稱為中國國際茶業及茶藝博覽會,根據舉辦場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地名+茶博會出現,原意為茶葉博覽會,就是通過茶葉相關品鑒區別和交流的茶文化大會,以促進茶葉發展及茶文化的普及。
茶博會總結:近幾年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僅市級以上的茶博會全年就有近100場,各地茶博會的舉辦日趨頻繁,這主要是茶博會不僅可以推廣參展茶企品牌知名度,促進了茶葉消費,為買家與茶企之間搭建一站式茶產業交易平臺,同時可以推動茶文化和茶產業穩健發展同時帶動當地經濟交流和發展1。
這還不包括一些地方舉辦的小型茶葉展會,平均下來,每三四天就有一場所謂的茶博會原本作為作為茶企品牌推廣的主戰場,如今卻很少茶葉企業自愿去參加,原因何為?信陽茶葉網發現:在利益的驅動下,一些茶葉行業協會、行業商會等可以隨意籌辦茶葉展會,對參展商資質沒有要求,比如在招商里寫的六大茶類及茶相關產品可參展,而賭石和字畫拍賣及新發明鍋碗瓢盆產品屢見不鮮,因為只要交納參展費即可,這才導致市場魚龍混雜,茶博會成為雜貨鋪......
今年東莞提出打造東莞城市形象新名片——“中國愛茶之都”,然而茶博會的泛濫,不免會讓這一名片大打折扣。東莞市貿促會會長李文峰曾在公開場合表示:“東莞茶展總體說有點爛,大大小小,名堂亂,管理混亂,質量參差不齊。各種茶展都可以美其名曰‘茶博會’,一年下來東莞大概有二三十場‘茶博會’。茶展多如牛毛,這不僅導致惡性競爭,還給北方客商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對東莞茶葉的名聲非常不利!
茶博會觀后感:在5月底的東莞春季茶博會因為“茶博會雜貨當道”,引發了參展商的不滿與法律界人士對展會消費**的擔憂,目前,東莞市商務局表示已經由相關科室抽調專人,聯合相關部門對此事進行調查。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茶博會舉辦門檻低,監控力差,唯利是圖等是導致茶博會泛濫并雜亂的主要原因,但是要辦成區域大展甚至國際性大展,卻需要一個極專業、重品牌、有戰略的承辦方,各市地政府也沒有如此手筆!
就2016年茶葉產值來說,舉辦多場茶博會其實也合理,2016春茶總產量仍將與去年持平,預計今年全國春茶總產量約在110萬噸左右,質量與去年基本持平,鮮葉價格總體微升,產銷區茶價呈現低幅雙升,走勢總體平穩。消費市場逐漸企穩,中檔產品仍是市場主流,在這個茶葉市場環境下,本來茶博會大有所為,但監控不嚴等情況導致茶博會變雜貨鋪實讓人無語。
毫無疑問,政府的支持是推進茶博會和茶產業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信陽茶葉網認為傳統的茶文化是舉辦茶博會的精髓所在,舉辦方應該摒棄為辦展而辦展的思維定勢,以一種創新的方式推動茶產業發展,融合社會資源,弘揚茶文化,用文化的力量助推城市和經濟社會發展。如果不講質量,只是盲目地追求數量,就不可能有效發揮展會的功能,甚至會帶來負面影響。
讀過“茶博會觀后感總結”人還看了:深圳茶博會、泡茶的步驟、喝什么茶減肥效果最好等文。
本文茶文化知識根據網絡新聞總結編寫,轉摘本文連接http://www.visiting-switzerland.com/News/139/3408.html |